◇◇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徐景贤和丁盛的一段公案   ——两个同病相怜人   作者:周志兴   今天说徐景贤和丁盛的一段公案。   常说人以类分,徐景贤是文人,丁盛是武人,但是,阴差阳错地,两个人之 间发生了交集,而且有了死无对证的案子。   两个人都已作古。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徐景贤这个人,当年上海滩的徐老三。   徐景贤是上海人,1933年出生。虽然家境不错,但是父亲却是以老师身份为 掩护,1927年就成为上海地下党的成员。虽然他没有坚持到底,中途脱党了,但 是,比起姚文元有一个当过叛徒的爹,还是强了不少。   其实,他和姚文元走过的路很像,都是高中毕业没考大学,都是解放初就参 加了政府工作,都在宣传口,都喜欢舞文弄墨。甚至张春桥都当过他们的领导。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姚文元的文字功底似乎更胜一筹,徐景贤的行政能力略 微高强。   不过,这个今天不多说。   说说丁盛。   丁盛是员战将。虽然建国初评定军衔是少将,但是,他的军旅生涯还是可圈 可点的。   有一本 《丁盛将军回忆录》,这本书的封面总结了丁盛的一生:“战衡宝, 平西康,攻瓦弄,人称大胆将军;离新疆,出广东,谪京沪,众谓落难英雄。”   丁盛比徐景贤大20岁。1913年,丁盛出生于江西省于都县,那是中共的第一 个苏区政府,在那样一个环境里,他17岁的时候加入工农红军,也是顺理成章的。   丁盛打了不少仗,也勇敢。让他成名的是衡宝战役,这是一场由林彪指挥的 对白崇禧一战。   那时候,丁盛是四野135师师长,奉命在衡阳宝庆一带阻击白崇禧的钢7军, 钢7军是白崇禧的王牌部队,白崇禧号称小诸葛,广西兵能打,也是众所周知的。   丁盛也猛,他率军一路奔袭,没想到冲得太快,进入了钢7军的包围圈。关 键时刻,丁盛临危不乱,积极下令抢占四周的高地,同时联系友军,固守待援。 坐镇指挥的林总听说135师被围困后,派了6个军的兵力反包围钢7军。   这时候,丁盛的部队成了敌军肚子里的孙悟空,配合外围的友军里应外合, 全歼敌军五万多人。   丁盛以一个师的兵力,拖住了敌军一整个王牌军,而且身处险境临危不乱。   此战过后,丁盛名气大涨,不但受到了林总的表扬,中央军委也发来了嘉奖 电报。   1953年,丁盛担任了新组建的第54军军长,参加了朝鲜战场上的最后一战— —金城反击战。   1959年,丁盛的第54军又参与了西藏平叛,为西藏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1962年,驻守在四川地区的第54军参加了中印边境反击战,由丁盛前线指挥 部,统一指挥第54军和昌都军分区的部队。在瓦弄战役中,丁盛指挥军队歼敌 1200人,把剩余的印军赶到了边境线以南。   其实,如果不是丁盛不安心在新疆建设兵团的工作,也许,他还会安安稳稳 地在军队一直工作下去。   但是,事情就总是发生一些阴差阳错。   1964年,丁盛被派到新疆建设兵团当副司令,算是又进了一步,成为大军区 副职。但是,他不愿意。组织上反复做工作,罗瑞卿、贺龙等都出面了。他这才 勉强赴任。   文革中,新疆建设兵团也乱了,这又不是一个正规的部队,等于是军队的问 题他们有,地方的问题他们也有,于是,丁盛准备换个地方。   找谁呢?正好到北京开会,他找了老首长黄永胜,让他帮自己挪个位置。黄 永胜曾先后两次担任丁盛的上级领导,两人有交情,就把丁盛带到了毛家湾。   四个月后,丁盛接到了调令,去广州军区担任副司令员,而黄永胜正好是广 州军区司令员。   不久后,黄永胜进京担任总参谋长。在剩下的几名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中,林 彪推荐了丁盛接任第二任广州军区司令员。   而当时开国中将詹才芳也是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并且也在解放战争时期加入 到了四野,林彪却没有推荐他。我想,主要原因其实在黄永胜。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随着林彪和领袖之间裂痕越来越大,黄永胜也濒 临倒霉。1971年8月,领袖南巡到广州,敲打丁盛说:   “你和黄永胜关系这么好,来往如密切。他若是倒了,你怎么办?”   1973年,领袖亲自部署八大军区司令对调,丁盛和南京军区司令换岗,他到 了南京。   张春桥此时兼任南京军区政委。   这下,丁盛和张春桥有了交集。   张春桥是文人,他没有军权,哪怕后来他兼任过总政治部主任,但不是穿上 军装就被军队接受的,所以,他一定会拉拢新任的南京军区司令。   要我看,丁盛也许打仗很行,但是,他在政治上还是很不行。所以,他出问 题也是难免的。   不是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吗?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大山。 这粒灰落下来了,恰好丁盛就在这里站着。   1976年8月8日,丁盛在视察完大洋山岛和小洋山岛后,就从吴淞口上岸,就 近住在了延安宾馆。当天晚上,马天水、徐景贤和王秀珍等人前来探望丁盛,几 人在房间里谈了一会儿。   徐景贤后来的交代,丁盛曾说过,第60军驻地临近上海,十分重要。但是军 长张明和政委魏金山都是许世友的人,丁盛指挥不动。说完,丁盛就让徐景贤他 们早做打算,几人就此道别。   两个月以后,“四人帮”倒台。   1977年3月24日,华国锋在中央军委座谈会全体会议上突然宣布: “南京军区司令员丁盛硬往‘四人帮’那里钻,他在第十次路线斗争中犯了错误。 叶帅再三告诫他,初犯从宽,再犯从严。‘四人帮’在上海的余党把他当成自己 人,他到上海,很隆重地接待他,他参与‘四人帮’在上海余党密谋搞叛乱。他 的谈话有记录可查,‘四人帮’在上海的余党听了丁的谈话以后加紧发武器,发 了7万多件,急忙派人到北京来向‘四人帮’密报。一个大军区司令参与‘四人 帮’搞阴谋,搞夺权,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问题严重了!   丁盛被隔离审查,并被开除了党籍。   他当然不服气,他认为,他没有和四人帮沆瀣一气,他在那天说的话也不是 这样的。他要求徐景贤做出解释。但是,徐景贤没有回复他。那时候,徐景贤已 经失去了人身自由,没有组织安排,他也不可能回复了。徐景贤出狱后,在他写 的回忆录中,也没有再提到这件事。   那么,是徐景贤造谣诬陷丁盛吗?   我觉得不是。首先,他们在上海有过见面,也聊过天。他们没有私交,肯定 会聊工作。丁盛的工作就是南京军区的家长里短,说些话也正常。但是,绝对不 会是和武装暴动有关。毕竟那时候,毛泽东还健在。   我认为,徐景贤也没有料到他的短短几句话的揭发会让丁盛有灭顶之灾,所 以他其实无法回复丁盛的质问,但是,他又不能说自己是无中生有,所以,出狱 后不说此事也许是最合适的。   要我说,丁盛政治上的不成熟也表现在此。对他的处理,不是因为他说了这 样几句话,而是他已经侥幸在大军区司令的岗位上多混了几年了。   他是四野的,林彪的麾下。他是黄永胜的部下,他的大军区正职从林彪、黄 永胜那里得到。林彪和黄永胜都倒台了,他却安然无恙,怎么说得过去!   徐景贤的话,只不过给了整丁盛的一个抓手,没有这个抓手,也会找到别的。 南京军区这样一个重要岗位,怎么能够交给一个和林彪、四人帮都有瓜葛的人呢!   仔细想想,丁盛的命运就算不错了。   一个枪林弹雨中闯出来的军人,而且他还胆子很大,当连队主官的时候就得 了“丁大胆”的绰号,居然能够活下来。   作为林彪的部下而且受到林彪关照的人,在913事件之后,虽然也被审查, 但是当证明与林彪集团没有瓜葛之后,1972年3月,他仍然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中 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广州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居然能够继续平安地当了五年大军区司令,算是奇迹了。   而且,最后,他只是短期被关押,也没有坐牢,而是自由地过日子。   1982年7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对丁盛下达了一个 《免予起诉决定书》。决定书虽然肯定了1980年起诉书中所列的丁盛罪状, “已构成策动武装叛乱罪”,而且“经审查核实,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只因 为丁盛是“从犯”,组织上得出了结论,认为丁盛错误是有的,但不是很大,再 加上战争年代的战功。所以,对丁盛免于起诉,退出现役,以团级干部身份交由 地方安置。   丁盛还是不服气,就向上级领导和老首长申诉,但最终也没得到了一个满意 的结果。不过在老战友和老首长的帮助下,组织上考虑到丁盛曾经的战功,把丁 盛的待遇提高到了副师级,并交由广州军区干休所安置。并且,丁盛的生活费也 一下子提高到了500元每个月,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已经不少了。   而丁盛的家人,也被组织接了过来,和丁盛生活在了一起。   1999年9月25日,这位“大胆将军”于广州去世。即使在去世后的称谓上, 也处处设限——不能称“同志”,不能提及前任职务,甚至不能称“红军战士”。 最后只得以“丁盛老人”的称谓离开人世。   其实,他的那个冤家徐景贤又何尝不是被时代的那粒灰尘击中呢?   徐景贤在文革中,做过一些坏事。但是,很多事情是按照张春桥的指令做的, 例如他羞辱上海市的老市长陈毅。   在“九大”期间,张春桥指示徐景贤等人把陈毅叫来,在上海代表团内召开 了批判陈毅的会议,把陈毅从井冈山到“二月逆流”的各种“反党罪行”来了个 彻底清算,大批特批。直到大会秘书处的吴法宪把徐景贤、王洪文叫到办公室去, 传达周总理指示,批陈要“适可而止”,并说“下一次会议是否就不开了?”   徐景贤的个人品质不坏。   “文革”中,他一人“得道”,亲朋好友并未“升天”。连他自己唯一的亲 弟弟在云南插队好些年,他也没动用关系把他调回上海;亲戚中有人想参军,他 也不给开后门;父母在破旧的石库门倒马桶倒了数十年,没煤气卫生设施,他也 始终没有改善父母的住房条件。   上海作家程乃珊说过一件往事:   她的一位同事早晨骑车上班,不料车身擦到了旁边行驶的小轿车后轮部位, 这位同事赶紧刹了车,幸好人没摔倒。这时,从小轿车里下来了徐景贤,身为市 委书记的他弯下腰来看骑车人的双腿受伤了没有,并且一个劲地赔礼道歉。   一次聚餐,在饭店门口的垃圾箱旁边,散落着几只塑料瓶,先到的徐景贤弯 着腰吃力地拾起一只只塑料瓶将它扔进垃圾箱里。   但是,时代的这粒灰注定要落在他的头上。   徐景贤1976年10月被逮捕。由于他交待清楚、态度主动,尤其是他配合了中 央对上海的接管工作。中央原来估计接管上海“斗争将十分复杂,任务将十分艰 巨”,为此组成了有17名省部级、58名司局级的强大阵容;但接管的实际过程却 非常顺利、平稳。这其中不能抹杀徐景贤等人服从与配合的作用。   法庭准备对他作出不予起诉的宽大处理;将马天水作为上海的首犯判处18年 徒刑。谁知马天水突发精神病,不能判刑。   但上海是“四人帮”的重鎮,要落实一名首犯须重判。当时上海还有一位市 委女书记王秀珍,原是一名工人,文化水平有限,让她充当首犯说不过去。故首 犯的帽子就落到了原本不予起诉的徐景贤头上:判了18年。   就连坐牢,徐景贤运气也不好,这么大干部,居然连秦城监狱也没有坐上, 被关在上海的提篮桥监狱。   所以,我说,徐景贤和丁盛是两个同病相怜之人。 (XYS20250518)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